2019年,全面开展村庄清洁行动,全市村庄环境脏乱差问题得到有效解决,群众环境卫生意识普遍提高。全市17个行政村实现农村“风貌革命”全覆盖,创建12个“清洁村庄”。从“村容整洁”到“生态宜居”,我市各村庄环境优、生活美、家园好的形象呈现在人们面前。2020年,全市继续深化推进村庄清洁行动,完善村庄环境卫生长效治理机制,保持良好的人居环境面貌。
△嘉峪关文殊镇塔湾村文化墙
记者从嘉峪关市文化馆了解到,从2019年5月到7月,分别为新城镇新城村八组、新城镇泥沟村、新城镇长城村、文殊镇塔湾村一组等村镇绘制墙画38幅。
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志愿者们绘制出的一幅幅画卷,不仅形成融传统风格与时代特征的乡村民居新风格,同时在乡村也兴起了墙绘文化,将艺术融入到农村生活,成了美丽乡村建设一道靓丽的风景线。让村民每天走在路上,感觉像生活在一幅美丽的画卷里。
划重点!重点工作看这里↓
按照“污垃要处理、街面要整洁、风貌要美化、机制要健全、体系要完善”的总体要求,以村庄干净、整洁、有序为底线目标,结合推进村庄清洁行动、农村“厕所革命”“垃圾革命”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,重点做好村庄内“三清三拆三创建”工作。对全市农村民居、公共场所、种养小区、农家乐、乡村旅游点、工厂作坊、田间地头、田园通道、林地荒地、水域湿地、池塘周边及乡村道路、河道沟渠两侧等视线范围内的所有区域,进行全覆盖、无缝隙环境整治。
实施“三清”工作:清理庭院内外、房前屋后、屋上屋下的陈年垃圾、杂草杂物、秸秆草垛、垃圾粪便;清理公路沿线、乡村道路、村庄巷道的陈年垃圾、建筑材料及河道沟渠淤泥、漂浮物和障碍物;清理随意丢弃的病死畜禽尸体、农业投入品包装物、废旧农膜等农业生产废弃物。
开展“三拆”工作:拆除残垣断壁、废弃危房、废弃圈舍、废弃温室、露天旱厕;拆除乱搭乱建棚舍、违章建筑;拆除非法违规广告、招牌等。
强化“三创建”工作:创建“美丽庭院”、创建“美丽村庄”、创建“美丽田园”。
(1)美丽庭院创建标准:
①环境卫生清洁美。清理庭院内外、房前屋后周边积存垃圾,消灭卫生死角,养成自觉将垃圾装袋入桶(箱)习惯,使院落内外整洁干净,无垃圾、无杂物、无污水、无污渍等。
②摆放有序整齐美。整理消除房里屋外、庭院内外、房前屋后、墙面围栏的杂物,使庭院内生产、生活所需的各类器具、物品堆放整齐,无乱搭乱建、乱推乱放、乱拉乱挂等现象,庭院外观整齐有序。
③种树栽花绿化美。充分利用村庄周围、庭院内外的闲置空地,栽植观赏类植物、花卉,在庭院内栽植花草、树木、盆景、草坪或观赏性强的瓜果蔬菜等,使得植物品种多样,并保持良好生长;房屋四周做到花木环绕,无撂荒裸露地块,绿化面积不少于庭院面积的10%。
④庭院设计协调美。积极开展庭院设计,就地取材,打造庭院小品,使庭院内外与周边景致、环境协调一致,形成有乡土气息、文化品位、家风家训等内容体现的庭院景观。
(2)美丽村庄创建标准:
△峪泉镇一角,无一不彰显着文明色彩。
农村公路提档升级 助力乡村振兴走上“快速路”。
①精心规划设计。按照“顺应自然、彰显人文、突出宜居”的理念,科学编制村庄建设和发展规划,精心设计农房及其它公共设施,努力实现“一村一景”、“一村一韵” 、“一村一业”。
②精细整治环境。村庄内搭靠“三房”(违章房、空心房、危旧房)以及与整体风貌不协调建筑全面整治到位,各类线缆、管线架设整齐。陈年垃圾清理到位,全面推行生活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,因地制宜采取有效方式开展生活污水治理。河塘、沟渠清淤和生态化治理效果良好。
③精致建设管理。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到位,单体建筑风格与村庄整体风貌相协调。综合公共服务中心(站)建设到位,有条件有需求的村庄配套完善公共服务。公共服务设施管护和保洁工作有制度、有标准、有经费、有人员,建设管理要求纳入村规民约。
④精美打造景观。合理利用地形,结合民俗文化,绿化美化庭院,修缮保护传统古建。有条件发展乡村旅游的地方,村庄花坛、护栏、围墙、公厕、道路等公共设施,按AAA级以上乡村旅游点标准进行规划建设,精心打造村口景观、水体景观、绿化景观,多角度彰显村庄特色和韵味。
⑤精准发展产业。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,村集体经营年收入10万元以上。引入社会资本发展土地规模经营和现代农业。依托优美的生态环境、厚重的农耕文明、浓郁的乡村文化、多彩的民俗风情、悠久的村落建筑等优势资源,因地制宜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,进一步拓展农业功能,拓宽农民增收渠道。
整治乱堆乱放。治理农机具乱停乱放、杂物乱堆乱积、建筑材料随意摆放、垃圾乱堆乱扔问题,重点整治乱堆在乡村公路、房前屋后,堆放时间长,堆放零散,影响交通出行的问题,将秸秆、柴草和其他生产生活资料整齐有序堆放。
推进村庄亮化。实施村庄亮化工程,继续推动村庄公共照明设施建设,在村内文化广场、巷道、农民夜间出行关键部位安装太阳能等节能环保的公共照明设施,重点强化村委会周边、村民小组各路口及镇、村主干道两侧的照明设施建设,努力提高村庄公共照明设施覆盖率。
实施村庄绿化。加强农村生态建设,依据《嘉峪关市农村造林绿化方案》,推进农村村旁、路旁、宅旁、渠旁“四旁”植树绿化,提高林草覆盖率。积极动员群众在房前屋后、田间地头、道路两边、渠旁河边、公共空间、庭院内部植树造林、种花种草,建设绿色生态村庄,发展庭院经济。
乡村路上,美不胜收。
提升建筑风貌。结合各村实际,在确保建筑质量基础上,按照尊重历史、传承文化、发掘民俗、崇尚自然、突出特色的原则,推广有乡土特色、民族特点、地域风情的农村建筑。整治农村街道商铺牌匾、广告,做到风格一致、整齐有序。加强新建农房体量和风貌管控,对已有农房结合质量安全改造推进风貌提升。开发利用特色人文景观,积极发展乡村文化旅游。
推进卫生乡镇、卫生村创建。贯彻落实《甘肃省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方案(2015-2020年)》(甘政办发[2015] 103号),加强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、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治理、进一步保障城乡饮水安全和继续普及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,推进卫生乡镇、卫生村创建工作。
培育文明乡风。加强健康教育工作,广泛宣传卫生知识,提高村民清洁卫生意识。建立文明村规民约,强化社会舆论监督,引导群众自觉形成良好生活习惯,从源头减少垃圾乱丢乱扔、柴草乱堆乱积、农机具乱停乱放、污水乱泼乱倒、墙壁乱涂乱画、“小广 告”乱贴乱写、畜禽乱窜乱跑、粪污随地排放等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现象和不文明行为。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紧密结合,广泛开展“美丽乡村·文明家园”乡村文明行动,深化农村精神文明“八个一”示范工程建设,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,移风易俗专项行动等重点工作,培育良好家风、文明新风,提高群众生活幸福指数。
审核:吕岩